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课至第7课教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7 09:20:50    

二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美术第三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知识、线条的游戏、橡皮泥塑、绘画、手工制作、纸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学生仍然按照上学期分好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学科实践活动(每学期2次):


课题:1、流动的颜色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红、黄、蓝三原色在幼儿园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原色互混产生间色、复色,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是以调色、色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的。而本课教材引导学生让这三种颜色相互流动,观察色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通过让红、黄、蓝三原色互相流动、混色的游戏,引导学生发现色彩的调配规律。

2、 用搅拌、流淌、吹,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色彩规律。并根据想象将偶然得到的绘画效果进行合理添加,使之成为内容充实的一幅画。

3、 在游戏式的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找出色彩调配的规律。

2、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然得到的绘画效果进行合理添加,使之成为内容充实的一幅画。

3、 在游戏中要遵守秩序,保持教室的卫生。

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皿、滴管、彩色墨水、水粉或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玻璃、光滑的卡纸、吸管、实物投影仪。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调色盘、生宣纸、毛笔、玻璃、光滑的卡纸、吸管、抹布。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教师出示三个玻璃皿中装的红、黄、蓝三原色的墨水,为大家表演“变色魔术”——运用滴管将三原色在玻璃上混合,请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玻璃上的变化。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色彩的变化。

活动二: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带来的工具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试着从以下几个试验中选以—到两个进行实验:

1、将红黄蓝三色水粉颜料挤到调色盘里,分别用小棒充分的搅拌,看看一共能出现多少种变化。

2将红、黄、蓝三色的墨水滴在玻璃上,晃动玻璃,让玻璃上的颜色充分的混合,然后将生宣纸覆到玻璃上,小心的揭开,看看宣纸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3、 在一片玻璃上涂红色墨水、另两块涂黄色和蓝色,晾干后将三片玻璃两片两片的覆盖在一起,迎着光线看看有什么变化,再试着将三片玻璃摞在一起看看。

各小组派代表起来说说自己组通过实验有哪些发现?大家讨论一下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即红、黄、蓝三色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活动三:

用嘴或者利用吸管等材料吹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添画成各种形象。

鼓励大胆创新,有些画从正面看不出像什么,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合作,凝聚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创造。

课后拓展:

回家在纸壳上掏圆洞,寻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糖纸贴到洞上,做成三张滤光片。使用这几张滤光片组合着来观察世界,体会色彩流动带来的美感。


课题:2、《染色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染頻的基本知识,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2、 掌握基本的折纸、染纸方法,通过折一折、浸一浸、染一染,染制美丽的染纸 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3、 体验染色千变万化的乐趣,感受色彩带来的绚丽多彩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艺术 学习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学习纸的不同折叠方法,掌握染纸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折叠方法进行染色练习。

教学具准备:课件、范作、餐巾纸、彩笔水、调色盘、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发现

1、老师给学生表演一个小游戏,将彩笔水分别滴在A4纸和餐巾纸上,让学生观 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得岀餐巾纸吸水性特别强这个特点,从而培养学 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的意识)

2、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这样吸水性很强的纸吗?(生宣纸、卫生纸、 高丽纸、毛边纸等)

教师展示高年级学生用宣纸画的国画作品。

3、 教师岀示染纸范作,让学生发现其对称美和晕染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 岀课题。

二、 了解染缎工艺

1、了解染頻工艺(结合课件讲解)

师:染缀是指在织品上印染出图案花样,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它始于秦汉 时期,距今己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了。从印染工艺上分为蓝印花布、扎染、蜡染、夹 染四种基本类型。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受到 我国人民,乃至于世界人民的喜爱。

2、 简介扎染、蓝印花布、夹染和蜡染(结合课件)。

3、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感受到 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意识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每个民 族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染纸就是从染頻工艺中演变而来的。

三、 动手尝试探究方法

1、 引题激趣

提问:怎样用餐巾纸做岀美丽的染纸作品呢?

学生小组探究,得岀结论:先折后染(教师板书)

2、 学生尝试制作。

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自己尝试着来做一个染纸作品。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折法和染法的作品)

3、 探究折法、染法

(1) 教师展示不同折法、染法的作品。

师:这是谁做的?你是怎样折的?染的?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演示:田字格、 米字格、点染、浸染)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学生展示)

(2) 教师结合课件回顾染纸的制作步骤和基本折法、染法。

(3) 探究不同折法(课件展示与教师演示相结合)

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仲折法?

观察课件,得岀:折法不同,染岀来的花纹的排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四、 教师演示制作步骤。(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第一步折。

第二步染。染的时候要注意,颜色要染透。选择色彩的时候也要注意,要以一种颜 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一般以不超过3种颜色为宜。也可以尝试同色系的染法, 比如蓝色系、绿色系等。还要注意留白等等。

展开。慢慢展开,铺在报纸上晾干。

五、 学生分组进行染纸作品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1、作业要求: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折法和染法,制作1—-2块不同图案的染纸作品。

看看谁制作的色彩最漂亮,最有创意。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播放葫芦丝音乐)

六、 展示、交流

1、 展示学生做的染纸作品。

2、 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说说自己的理由。

七、 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染缎,基本了解了蓝印花布、扎染、蜡染和夹染这四种染色 工艺。学会用不同的折法和染法制作出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染纸作品,大家表现都非 常岀色。那这些染纸作品还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展示范作和课件)那染頻工艺在我们 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课件展示用染缎工艺制作的各种包、帽子、扇子、桌布和服 装等)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尝试一下吧。


3《装饰自己的名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简练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和色彩鲜艳的色块来表现富有个性化的名字。

? ? 2 、过程与方法:了解一些画种,知道儿童画包括造型和上色的步骤,在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 ?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通过自己的画笔画出较完整的一张作品,与自己的姓名有关,学会表现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用投影出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画面里画的是什么内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一棵树:有的说是一条狗等等,我也被学生回答逗得哈哈大笑,在回答里一连串的答案之后,我逐步提示:画面中藏着几个字,可能学生依然看不出来,只能再提醒:看看画面中黑色的线,实在不行就去掉颜色,只留下黑丝线条。)学生终于猜到了是老师的名字。学生为发现里面的秘密而兴奋至极。

2、继续出示班里一位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了这位同学的名字。“你们想不想和这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名字介绍给别的同学啊?”“想”此时我直接引出课题——画名字

二、新授

1、教师出示一些明星、歌星龙飞凤舞的艺术签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

学生:看不懂是什么名字、龙飞凤舞有特色、??????

2、请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任意挥写自己的大名。

课件展示: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写的歪歪扭扭,就像你刚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并且要写的够大、左右笔画相互连接上。

3、书写自己的名字后,你对名字的含义理解。

教师: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吗?

学生:说出名字的含义。

教师总结:“原来爸爸妈妈给我们起的名字不仅好听,而且有特殊的意义,他们都希望你们像名字一样美丽、聪明、健康!”

4、欣赏:出示课件米罗的作品。

5、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三、创作实践:

教师:老师想办一个“名字画展”,但现在我还缺一些参展的作品,我想让同学们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吗?

学生:当然可以了。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完成你的作品吧!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创设情境,播放音乐。

(老师在巡回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建议,并不断地鼓励学生,“你们想法很好”,“我喜欢你字的颜色”,“衬底很有创意”、“颜色搭配再鲜艳些会更好”。还不时地将有特色的学生作品介绍展示给大家,通过互相的交流,不断激发学生多方面地考虑设计方法。将学生制作好的作品成例在黑板上)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兴趣勃勃,时而交头接耳地商量,时而指指点点地相互评论,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采取边巡视边展示学生的作品的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展示评价

(1)互评:师:同学们的画真漂亮,可是我想如果画上能闪闪发光就更漂亮了。这样,老师发给你们一人一颗金星,请你把它贴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名字画上。

(2)师生评价

师:我们来看看谁画上的小金星最多,名字最闪亮。

生:(找出小金星最多的画)

师:谁来讲一讲自己为什么要把小金星送给这个同学。

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师:老师还发现有的小朋友的画上的小金星较少,有的还没有,谁愿意来为这个小朋友出出主意,让他的名字经过修改后也能受到别人的喜爱。

生:(提出一些建议)

五、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老师的名字又有了新的变化,你们看(课件出示立体的名字)漂亮吗?

生:漂亮。

师:那我们课下想一想怎么让自己的名字也能象老师的名字一样立起来好吗?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题:4、彩泥世界快乐多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彩泥在学生一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但作为一个专题来制作这才是第一次。用彩泥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 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否图突破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想象与创造。

2、能否在制作上创新。

教学准备:

教生共同准备垫板、尺、铅笔、剪刀、牙签、泡沫盘子、彩泥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用彩泥做过哪些东西,你都会运用那些制作技法?

活动二:

欣赏天津“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从作品中得到的审美感受。

欣赏本校美术小组的同学用彩泥制作的装饰挂盘“瓢虫”、“风景”等,说说他们运用了哪些学过的制作技法,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夸张变形的。

将作品发到各组,请学生近距离的欣赏,并互相谈一下自己的欣赏感受。

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最欣赏哪幅作品,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夸张、变形、色彩的搭配、造型组合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还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的方法。)

活动三:

以书上的范作“小狮子”为例,与真实的狮子的照片相比较,看看作者对它进行了哪些夸张、变形。尤其是狮子的鬃毛和五官的制作技法。

教师以小猫为例,通过夸张变形现场演示猫头的制作。

活动四:

引导学生独立制作一两件富有情趣的作品。教师向学生展示其它欣赏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想象与创作。

活动五: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且可以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收拾与整理。

布置下节课带泡沫盘子。

第二节

活动一:

欣赏工艺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彩泥浮雕挂盘,启发学生思考要在挂盘上做彩泥浮雕,可以做什么形象的。

说一说自己想做什么,怎样对创作对象进行形象的加工。

针对范作《瓢虫》,说说哪里做的最高,最有立体感,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平,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明白:在盘子上做橡皮泥塑要有层次感)

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谈一谈准备怎样表现作品的层次感。

活动二:

同学们在自己带来的纸盘上用橡皮泥制作动物形象的泥浮雕,背静可以用水彩笔添画,也可以一个小组的同学制作一个系列或一个故事,如:《十二生肖》、《小蝌蚪找妈妈》。充分体现合作学习。

活动三:

做好后在纸盘上扎眼,穿上绳子系成挂环,按照表现对象的类别挂到美术教室的展示台上。

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象参观美术馆一样对每件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时不要只谈技法的运用和形象表现得是否真实,对有创造性、大胆夸张变形的作品要给予充分肯定。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回去后试着利用其他材料(陶土、纸浆等)制作各种形象。


课题:5、奇妙的电话机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电话,现在已经是每个家庭都拥有的通讯工具了,用简单的材料来制作电话,可以让学生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以及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泥、纸盒等材料设计、制作电话机或手机,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 通过欣赏相关资料,启发学生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制作与众不同的电话机。

3. 强调丰富的想象,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在制作方法上有所创新。

2. 能否突破电话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创造。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垫板、彩泥、纸盒、剪刀、胶水、牙签、彩纸、彩笔等材料。各个时期的电话模型。教师范作,各种电话的彩色招贴画。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教师带来各个时期的电话模型,引起学生兴趣。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电话的发展历史遗迹电话的一些知识,欣赏一些电话的造型。

引导学生讨论:你在超市、商店、别人家里,还见过什么样子的电话?我们将来的电话会是什么样子?

活动二:

欣赏达利《虾形电话》《唇型沙发》及同龄人运用彩泥制作的电话作品。

以“玉米形电话机”为例,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运用哪些彩泥的制作技法来表现。

讨论完后,教师迅速的现场示范一个。

活动三: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五官、字母等常见的东西,通过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运用彩泥之作出与众不同的电话机,体验造型的快乐。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活动四:

“电话超市特卖会”,作业展示,引导学生以介绍产品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构思与制作。

教师发给每一组几张“代币券”,组里派代表购买大家感到最满意的电话,最后评出“最受欢迎的商品”。

活动五:

收拾与整理。

布置下一节课带纸盒子及其它制作工具、材料。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出示自己用纸盒制作的双屏翻盖手机装作与学生通电话步入教室,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将这个手机传给各组看看,请孩子们说说老师是怎样将盒子改造成手机的。

活动二:

教师将自己带来的各种电话、手机的彩色广告发到各组,请同学每研究一下,并将大家带来的材料堆到一起,看看最适合做哪一种电话。

教师以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天线宝宝”形电话为例进行示范。请学生从自己组的材料中找出一个最适合做这个电话的盒子交给老师。大家一起讨论怎样将盒子改造成需要的形状。

教师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对盒子进行剪、切、贴等改造。并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贴、画等造型。

启发学生考虑可以怎样来制作凸起的按键。

活动三:

鼓励学生通过动脑与合作,运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利用盒子、彩色纸、小扣子等材料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电话。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活动四:

“电话传情”表演,每组推选两位同学拿着自己制作的电话表演打电话,在表演过程中交流情感,分享快乐,体现电话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课后拓展:

了解生活中常用的电话号码,如火警、查号台等。


6课题:花花衣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本课实际上就是运用彩绘、粘贴等方法包饰一个废旧的容器,使其成为一件美化生活、环境的装饰品。

教学目标:

1.用彩绘、粘贴等方法包饰一个废旧的容器,使其成为一件美化生活、环境的装饰品。

2.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媒体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否根据瓶子的形状及质地选择装饰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各种废弃的容器、包装纸、彩色纸、碎布、缎带等材料,准备彩泥、颜料、胶水等工具。还可准备各种野生植物的花朵、种子、石子、贝壳、泥土等。

2、教师准备范作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师先出示几个装饰得非常漂亮的瓶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提问:这么漂亮的瓶子可以摆在什么地方?

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讨论:说说老师是怎样装饰这只瓶子的?

在教材中介绍了几种方法?

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

活动二:

1、学生用装饰材料将容器全部掩盖起来,使它看上去好像穿了一件花衣裳

2、用水粉颜料涂色,应该少加水,也可以现在瓶子上裹一张纸,干后再涂颜色。

3、用纸片拚贴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将纸裁(撕)的小一些,这样比较容易伏贴。还可用绳子、线绕圈捆绑的形式来使纸片固定。

4、还可以用蜡笔画好图案,在水粉涂色,然后用它包装容器。

5、还可以选择贝壳、石子等材料粘贴。

活动三:

将装饰好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看看哪些适合单独放置,哪些适合组合在一起。

收拾多余的材料

课后拓展

将穿上花花衣的瓶子进行装置艺术的摆放。

教学评价:

1、能否合理学用多种媒材进行设计制作

2、能否牢固的拚接、粘贴材料

3、能否在作品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


7《对折剪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剪线、剪形、开口剪等基本剪纸技能,在剪纸活动中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手脑协调的能力。

2、欣赏对称剪纸的美感,学习对称加深对折剪纸的理解,学习并能够做出剪纸作品。

3、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体验剪纸的不俗工艺,加深对剪纸作品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祖国民间艺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剪纸图案的对称美,学习用对称的方法剪纸。

难点:镂空剪纸的几种制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作品,示范作品等。

学生:剪刀,红色彩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方式

1、问题导入:

师:出示范样:这是什么,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你想不想要一张这样的剪纸?

生:答……

师: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2、欣赏导入:

欣赏剪纸作品,发现剪纸的对称特点。

3、演示导入:

以最快的速度剪出较复杂的图案,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授新课:

1、发现对称物,结合生活中所见,寻找外形简洁又有变化的对称现象作为表现物,可以是单独纹样。

2、学生尝试:小组讨论,根据理解进行第一次折剪纸练习。我手里有这样一张剪纸,你会怎么剪?通过什么方法?

3、你们觉得哪一个小朋友的方法最好?为什么?

4、教师总结评价得失。

三、教师示范:

1、将纸对折;

2、设计外形,先画外形,再添花纹;

3、先剪外形;

4、再剪里面花纹,对作品不满意,就合拢修改。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分成小组,组内每个人选择的造型要不同,并且特征鲜明。

五、教学评价:

1、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特色。

2、展示作品,讲评作品。

3、教师总结,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我们要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六、拓展活动:

访问剪纸艺人,搜集优秀剪纸作品,了解本地剪纸艺术特色,开展剪纸作品展览。



相关文章:

为什么嫩黄的叶子(苹果叶子黄澄澄?)04-30

炖汤用什么锅比较好吃(煲汤用什么锅最好?)04-30

二手房为什么要换马桶(二手房卫生间要不要翻新)04-01

肉为什么不能用热水化开(快速解冻肉的生活小技巧)04-01

你为什么选择销售行业(为什么要选择成为销售?)04-01

抵账房为什么便宜(抵账房能不能碰?)04-01

避雷针为什么要接地(防雷接地的作用和施工案例方案)04-01

体温计为什么要甩(使用水银温度计前为什么要甩几下?)03-31